治水兴农掀热潮 水清河畅润民生
文章来源: 梅州日报
发布时间:2024-01-21
浏览:573次

蕉岭县抢抓冬修水利“黄金期”掀起清淤疏浚、治水兴农热潮。(汪敬淼 摄)

●本报记者 杨乔颖

特约记者 廖静宜

眼下正值冬修水利的“黄金期”,蕉岭县充分发挥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县的示范带动作用,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部署要求,积极弘扬冬修水利的优良传统,发动群众广泛参与,做好水塘河道清淤工作,在全县进一步掀起清淤疏浚、治水兴农热潮,切实提高防洪排涝能力,筑牢粮食生产根基。

精准发力

项目化谋划水域治理

在蕉岭县石窟河沿岸灌(排)渠系改造工程三圳大排渠(吉塘段)施工现场,记者看到,几十名工人正忙着扎钢筋、钉模板、铺水泥,挖掘机、渣土车等施工车辆来回穿梭,一片繁忙的施工场景。

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施工经理张嘉伦介绍说,该工程位于蕉岭县长潭镇、蕉城镇、三圳镇、新铺镇境内,总投资2.13亿元。“项目去年11月开工建设,预计2024年底建设完成。建成后将改善石窟河沿岸各镇居民生活环境,缓解水浸内涝问题,同时将完善周边镇灌区供水体系,充分发挥灌溉效益,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。”张嘉伦说。

三圳镇九岭村村民刘金业说:“我种了10多亩水稻,以前每到灌溉时节就要四处找水,不是提前去上游拦水,就是拿抽水机去别的地方抽水,十分麻烦。”如今,稻田旁边的水圳从半米深开挖到2米深,两边还做了厚实的挡墙,来年春天,灌溉的水源将会从这里流过。“以后再也不用为不够水灌溉发愁了!”刘金业笑着说,当地村民都非常支持这项工程,纷纷无偿拿出自家菜地来支持工程建设。

石窟河沿岸灌(排)渠系改造工程是蕉岭县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,以点带线、以线促面,持续推动全县清淤疏浚工作的缩影。统计数据显示,近年来,蕉岭县共争取上级各类资金8.2亿元用于谋划水库整治、灌渠改造、河道清淤等水域治理项目。

“消除了病险水库的安全隐患,增强了水库山塘防洪、灌溉、调蓄能力,社会效益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持续显现。”蕉岭县河长办高级工程师钟琼慧说。

全民共治

系统化推动标本兼治

水塘河道淤积,问题在水里,根源在岸上。蕉岭县坚持问题导向、标本兼治,全流域、全要素、全地域推动源头治理、系统治理、综合治理。

“将清淤疏浚与绿美生态建设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等重点工作统筹联动,建立常态化清淤疏浚工作机制,各部门凝心聚力系统化推动这项工作,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”钟琼慧介绍说,蕉岭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,水系交错综合,还存在跨境河流水环境治理难度大的问题。“对此,我县积极发挥区域协同作用,与周边的福建武平、上杭,梅州梅县、平远等兄弟县互联互动、共治共享,特别是在多宝水库、长潭水库等跨境流域推进水环境全流域、分层次治理,促进国考、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标,绘就‘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、人和’的省际边界美丽河湖新画卷。”钟琼慧说。

在系统化联动治理的基础上,蕉岭县还广泛凝聚民心共识,探索全民共治模式。在长潭镇白马村清淤现场,镇村干部、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和党员群众一起分工协作,利用铁铲、锄头、镰刀等工具,对河道、沟渠的淤泥、障碍物进行全面清理,并铲除水渠周边的枯枝杂草,让村内圳道恢复畅通。“趁这次冬春水利设施停水的时间,我们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、村民开展自愿清理圳道行动,保障春耕用水。”白马村党总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林金华说。

党员干部、志愿者带头清淤是蕉岭县的一大特色。该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省级试点的优势,用好党员“双报到”“网格化”等模式,结合创建文明城市等工作,发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、驻村第一书记、村(社区)党员干部、志愿者等带头开展水塘河道清淤,并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“头雁”作用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成立8支党员清淤先锋队,带头维护水源田园清洁。统计数据显示,2023年,蕉岭县共开展清淤活动100场次,出动机械11437台班、人员6340人次,清淤疏浚河道100多公里、农田灌排沟渠422公里、河涌50条、水塘190个,清淤量超30万立方米。